下午4点30分,林毅夫教授在雁塔校区财经东配楼三层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和中国经济学的创新》的精彩学术报告,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早教授主持报告会。除了主会场,财经东、西配楼还开设了6个分会场,实时转播林毅夫教授报告的盛况。学校师生、校友以及来自其他高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人士共计1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经验解释。林毅夫教授指出,作为人类经济史上最大的奇迹之一,中国经济长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自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巨大“后来者优势”。林毅夫教授认为,自80年代初中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允许民营和外商资本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当时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相对较差的背景下,为其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使其快速转化为我国的竞争优势。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我国不断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原有产业的附加值也获得了持续提高,推动我国产业不断升级,也为推进改革开放前违背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林毅夫教授报告的第二部分是中国与其他转型国家的比较分析。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之所以比其他转型国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经济转型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提出的“休克疗法”,而选择了更适合自身国情的渐进双轨转型模式,放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保持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有性质,并给予其政府保护补贴,从而保障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及国防安全。在西方经济学主流观点看来,这种保护补贴是干预扭曲的根源,快速的私有化更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现实中采取这类转型战略的国家,因舍弃了原有的重工业积累,多数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甚至遭遇经济崩溃、停滞、危机等困境。林毅夫教授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如何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林毅夫教授指出,作为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首先应以自身要素禀赋及其动态变化为逻辑起点,不可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现行做法或历史经验,而应全面推动自主理论创新。林毅夫教授提供了围绕着新结构经济学的几个创新方向,鼓励青年研究者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
报告会的最后阶段,林毅夫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回答了师生感兴趣的学术话题及热点经济问题。林毅夫教授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负债率、中美贸易差额及贸易战、西方经济学学习的方法论等问题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全场听众阵阵掌声。林毅夫教授的精彩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报告格局宏大、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充分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对大家正确理解认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启发性。报告会后,很多同学和校友竞相请林毅夫教授签名或合影留念。
经金学院
2018年6月4日